|
楼主 |
发表于 2011-7-24 10:40:59
|
显示全部楼层
编后( ^ I: d' C# [9 ?" Z; a
; `, i. ?8 [4 l! y
自己开口 @* p8 @7 g. w( U' Y1 x
文/ 与诗为伍
7 S# Q6 v9 T9 Y0 s( x% R
& B" y# J( C1 J( q& I 我们确实需要诗人自己开口,讲述自己的创作。展示其诗作背后的真实性。大诗人歌德,也有一本谈自己诗作的书《诗与真》对其诗及后来的影响很大。4 l0 ?6 Y# n% T3 X. S' G
2 h# U. Y6 ?2 P, ~6 N 现在,我们有一个不好的现象,就是一些作者喜欢引用“一千个读者,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”以为诗歌是多义的,可以仁者见人智者见智,乃至将阅读所产生的“再创作”推到极端的地位,从而导致诗的无解性。其实这只能说明,我们正处在一个晦涩的时代,或相当一部分诗人存在着晦涩心里,他们想表达的内容,却不能畅达地表现出来,因此这内心的真实就大大的打了一个折扣,从而其艺术的真实性也就让人质疑。诗品和人品之间存在着的距离被拉大,诗人的社会地位当然地也就跌进了低谷。
1 h6 B0 M9 l9 ?% S( z6 L" U# u
' e$ x$ K" ^$ x: h% Y 在回答‘读不懂’时,作者又不从“现有的文字”进行导读,相反任由一些评论家,云里雾里把一些原本从原作里读不到的内容再塞进去,扩展成非凡的作品,于是继续地蒙人吧……其实,既有诗以来,有多少诗是无解的呢?李商隐的无题诗,终就只是个别,但是我们现在就有些人把个别当成了普遍。诗人不愿意直接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,但又不得不说,于是采用多重的修辞手法,这没有什么不妥,也丰富了诗的表现力,但问题是我们不能本末倒置。; E3 f' }/ ^- [" i; H
( E, z" `/ V( F+ D+ M% { 真善美(有人可能觉得都老掉牙了)和生与死一样,就是人类跨不出的门槛。永远也不会过时的。一些作者,拒绝回答读者的质疑,造成了写作与阅读的隔膜,甚至有人打出了为明天写作,那么这个明天是什么呢?其实就是作者所晦涩的内容。/ L7 g" w! C7 [4 M% z3 e. e
0 Z# R1 k) |4 R& Z
朦胧是诗美的一个过程,诚实是诗的根本。晦涩难懂的不是诗的内容,而是一些写作者的心里。当然,我们现在可以不理会这一部分了,因为我们正在倡导着写与读的交流,作者的吐露心声。7 F' V8 I( C5 I" x |7 c" N
$ Z+ V4 W/ Z6 f
附:, k& \# F3 ^6 g* h; T/ a* }3 {2 S, y
0 a( @& R8 h; g9 E t/ _
这是为伍在我的《说冬青》帖子的留帖。很切中诗界时弊,故代为单发出来!——山城子 |
|